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中国有盛世修史的传统。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共和国开始了一次全国性的编纂史志活动。教育部也曾发文,要求部属高校编写校史。时值复旦大学建校80周年前夕,学校成立了校史编写组(校史研究室前身),编出了校史上第一本《复旦大学志》(1905—1949)。建校90周年前夕,又编出了《复旦大学志》第二卷(1949—1988)。2000年4月,有着95年历史的复旦大学与有着73年历史的上海医科大学合并。从此,复旦大学的校史有了两个源头。未久,学校开始筹备百年校庆的各项工作,其中有一项就是“建馆修史”工程:新建校史馆,修编百年史。为了全面总结办学经验,加快两校相知相融,激发师生知校、爱校、兴校的情怀,校党委决定,同时编纂《复旦大学百年志》与《上海医科大学志》、《复旦大学百年纪事》与《上海医科大学纪事》四部书。
2005年,是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年,也是校史知识普及年。校方主修的四部书如期完成,洋洋洒洒有数百万字。一些院系与个人也写出了30多部与校史相关的书籍。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主要媒体,投入了极大热情,宣传报道了复旦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句象征复旦的经典标语,一时间几乎是路人皆晓。
校史知识的空前普及,促使我们思考今后校史工作如何择善而从,更上层楼。我们了解到,教育部文科“十一五”规划中,第一次列入校史研究课题:“百年名校与教育家研究”;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中,也增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等校史研究专题;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从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研究的需要,涉足校史研究。校史编写不再是少数专职人员的常规工作,已演变成学者们的一个公共研究领域。复旦大学的校史工作必须由过去沿革层面的资料编纂为主转入到学术层面的专题研究为主。
2006年6月,学校设立了“复旦大学校史丛书”出版计划,用出书的方式来开展校史专题研究。丛书暂分人物传、院系史、史料选辑、研究文集等四个系列,由专职与兼职研究人员分担与合作,由分管校领导担任丛书总主编,由校史研究室具体策划与组织编写,由复旦大学出版基金提供出版资助。
为纪念原上海医科大学创建80周年,校史研究室在新体制下启动了《回首老上医》、《颜福庆传》、《陈同生画传》等书的编著。《回首老上医》重在评介一批为中国现代医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名医名师《颜福庆传》与《陈同生画传》既是对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的个案研究,也是对复旦大学校长传记系列的补缺。以上三书,也是校史工作者对两个源头的校史文化进行异中之同、同中之异的初步发掘。
三本书都呈现图文并茂的特点,尽可能用明白易晓、一览便知的编排,为读者打开一扇学习校史之门。
“校史丛书”如出土春苗,我们愿意为之辛勤耕耘,也殷切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为之培土、浇灌。
最后,谨向为《回首老上医》、《颜福庆传》、《陈同生画传》提出宝贵意见的评审专家们及为丛书题词、题签书名的各位领导同志,致以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