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图书详细信息 推荐图书 | 最新书评
大败局(II)

作者:吴晓波 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04月
个人简介
吴晓波,1968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职《东方早报》社。
  常年从事公司研究,被聘为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客座研究员。
   主要出版作品: 《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激荡三十年一中国企业1978—2008(上)》(2007年) 《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20本图书”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所记录的败局均发生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将它们与《大败局》中的失败案例合在一起来阅读,你将可以看到过去10年里发生在中国商业界的众多兴衰往事。出现在本书中的企业家,都是他们那一代人中的不世豪杰。跟《大败局》中的众多草莽人物相比,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区别是,他们中的不少人拥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他们中有教授(宋如华)、发明家(顾雏军)、博士(仰融)、军医(赵新先)、作家(吕梁)以及哈佛商学院总裁班学员(孙宏斌)等等。他们也并非对风险毫不在意,如托普的宋如华在创业之初就曾经专门拜访落难中的牟其中和史玉柱,向他们当面讨教失败教训。甚至在公司规范化经营及战略设计上,这些公司也与当年《大败局》中的企业不可同日而语。华晨、德隆、三九及健力宝等公司都曾经重金聘请全球最优秀的咨询公司为其服务,德隆的唐万新甚至还有一个拥有150名研究员的战略研究部门。
  在《大败局Ⅱ》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一种“工程师+赌徒”的商业人格模式。他们往往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在某些领域有超人的直觉和运营天赋,同时更有着不可遏制的豪情赌性,敢于在机遇降临的那一刻,倾命一搏。
 这是企业家职业中最惊心动魄的一跳,成者上天堂,败者落地狱,其微妙控制完全取决于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因素。
  • 王红领 2014-01-23
    这是一本全景式的记录中国企业失败的书,作者至今已经记录了二本这本《大败局(II)》(吴晓波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04-01)是第二本。作者是一名财经记者,自然对于财经新闻有着某种近乎自发的下意识的敏感反应。这两本关于当代市场经济大背景之下,中国企业失败的经典案例午后记录了那些至今还存在于很多中国人记忆当中的耳熟能详的企业名字,比如:三九、健立宝、铁本、巨人,等等… [阅读全文]
  • 张志洪 2009-07-21
    这本书,不厚,两百五十页左右的书稿,暗红透黑的封面,差不多一点五倍的行间距,间或配一张勉强还看的清大概摸样的黑白照片,一些有的我觉得大名鼎鼎,有的我觉得比较陌生的名字一字排开,整齐的犹如早上七点刚刚码好的豆腐:建力宝、科龙、华晨、顺弛这些企业,我当然一个都没进过。论理,这又是本不管看不看都与我的人生完全没有关系的书。我朝九晚五,吃干捞稀,规律的犹如秋天躲在树… [阅读全文]
  • 郝金刚 2009-05-02
    非常喜欢这本书!不但买了第一版的,一看有出修订版的,立马又买了。写得非常好,被誉为第一本书写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教案,吴晓波真的很厉害!我对作者的一个观点深感共鸣:我们不应该讥嘲或轻视那个年代的创业人,纵使他们是失败的。这本书让我真感觉到热血沸腾!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炒作热点。这本里面的一些案例离现在也算时代久远,但都属当时的炒作热点,如:标王、保健品。时过… [阅读全文]
  • 赵浴宏 2009-03-10
    看到吴晓波的《大败局》,我感到所有的败均自文化的败,而所有的胜均自文化的胜。不说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传承,就单说我在周日去看望两位近九十岁的老人的所见所感,就足以见得文化对生命的强大支撑。我在两位老人的家,看到整洁的窗台上有几本书。书的旁边是老花镜、放大镜。我有些奇怪地问:谁看这些书呢?老人回答我:我们啊!这个回答震惊了我我想起了从前听人讲过的一位老人,跟亲人说… [阅读全文]
  • 杨娇 2009-03-09
    中国式的失败是一个很准确的概括。东方魔水健力宝的命运和科龙创始人的黯然出局;华晨的辉煌与失落。中国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是剪不清理还乱,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李经纬、仰融、潘宁当我们提到这些名字时还有谁会想到他们曾经的辉煌。中国企业家的命运似乎永远是如此的难以预料,英雄断腕,晚景悲凉。当然还有更多的是赌徒式的人物唐万里,赵先新,因为外界眼里只有输赢而不管你的过程… [阅读全文]
  • 涂明跃 2009-03-06
    读完这本书,我还一直在试图更深刻理解科思定律:市场交易的前提是产权的清晰界定。这好比是一个魔咒,造成改革开放以来新一批的明星公司跌落马下,似乎谁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来解决它,因为它涉及到了企业体制的深层次问题。如果说前期的创业者还有草莽气息的话,第二本书中的企业人已经具备了更高的起点,他们习惯了公司运作,他们更深刻掌握了消费者的心理。从公司创建到盈利,似乎挣钱只… [阅读全文]
发表书评
本书标签
为此书添加标签:(多个标签用空格分隔)
图书购买信息
请对此书作出评价
请您登录后为此书评分
平均分4
已经有1人对此书评过分
新书快递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