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瓦兰,原名杨桥。1965年生于江苏省射阳县临海农场。1979年突然开始写诗。1983年辞职专业写诗。198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86年,开始现代史诗《夜巡》的写作至今,这也是汉民族第一部现代史诗。1993年出版诗集《风居》(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瓦兰诗集》(花城出版社);2003年出版《瓦兰诗集》四卷本(青海人民出版社)。他是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始终追求一种自由精神,关恢复了美的命运。
内容简介
瓦兰是朦胧诗之后中国诗坛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誉为“短诗之王”。他的诗始终追求一种自由精神。在高楼即是天空的年代,人们忘记了诗人,诗人的名字变得暗淡。不幸的是,瓦兰作为一个诗人的名字出现在这个时代,并给诗歌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瓦兰,原名杨桥。江苏省人。1979年开始写诗。1983年辞职专业写诗。198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86年,开始现代史诗《夜巡》的写作至今,这也是汉民族第一部现代史诗。
在二十多年漂泊不定的生活中,瓦兰从未停止过创作。诗歌对于他,几乎意味着一切,尽管他曾以各种不同的面目行走于江湖。在模糊的生存中,惟有诗人的身份是永恒的。生活曾经窘迫的瓦兰说,支持他继续写诗的,除了一直幻想完成一部《神曲》式的史诗,还有他遍布全国的众多狂热的诗歌爱好者。他们分布在不同的行业,但却对诗有着天然的兴趣和鉴赏力。
理解瓦兰,需要借助于两个关键词:“突然”和“坐在”。突然是个变量,而“坐在”却赋予了变数以高贵性。正如他的写诗轨迹,“1979年的夏天,我在小河旁的树荫下乘凉时突然开始写诗。第一首诗《无题》只有两句“ 四月无景色,遍地菜花黄”。从“突然”写诗到“坐在”诗里,这本身就是诗歌的命运,也是诗人的命运。因此,瓦兰说:“光明坐在黑暗的怀里”。
评论家余杰在论及瓦兰的诗时说:诗人是使用另一种‘星际语言’写作的人。在余杰的眼里,“瓦兰是一个独特者,他自动远离主流诗坛,二十多年来一个人写自己的诗歌。当“写诗”这一行为需要利用种种媒体上炒作的事件来“证实”的时候,瓦兰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沉默,他的写作与这一切外部的喧闹无关。瓦兰始终把他的目光停留在那些孤独者和边缘人身上,他是弱者的朋友、是穷人的伙伴。今天的诗人一般都故作神经质的模样,而瓦兰却始终是一派丰收的农夫的安宁与满足。”
学者夏可君也高度评价了瓦兰的作品。他自问道: 在一个不再相信和需要美的时代,美的命运将对每一个真正的诗人构成考验。诗人瓦兰在汉语诗歌于九十年代放弃抒情与唯美的品质之后,在激烈的内心依然坚守这两种信念,将会给汉语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他的写作将为汉语带来什么样的话语事件?他又自答说:诗从未存在过。她一直在暗暗地发芽,她如此透明,如此之小,几乎不需要存在。诗人瓦兰的诗轻轻照耀与守护着已愈来愈脆弱的、发芽的汉语。
2005年3月,瓦兰出版了他的最新短诗集。这本诗集尝试采用了彩色印刷的方式,并配有亚洲最佳摄影师马福江先生的摄影作品。青年诗歌评论家木朵先生为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创作了注解。以一舟先生为代表的多位朗诵艺术家为该书精心录制了两张CD大碟。瓦兰是当今文学界最为独特的人物,他对于世俗化、庸俗化的坚决抵制以及始终远离所有流派的态度,让许多人心存敬意。有人认为,他是鲁迅之后,中国最有思想的文人。
他的人格魅力主要建立在追求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上。他对现代诗歌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白话文出现至今,他使新诗的表达方式与内涵产生了实质性的突破。他丰富了汉语语言的多样性与差异化。瓦兰的短诗通常只表达一个主题:关注生命。他认为强调“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尊严”能够提高个人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