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林洪桐,1937年生,福州市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现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院务、学术、艺术委员会委员。青年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培训中心艺术总监。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导演、文学、评论学会等会员,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副会长。从事教学近四十年,达万余课时。主攻电影表演、剧作、理论。发表专著五部:《影视表演技巧入门》、《电影演员的魅力》、《多姿多彩的银幕美》等。其中《银幕技巧与手段》获广电部教材一等奖。《电影表演艺术》获广电部科研成果三等奖。发表论文近百篇(达二百余万字):《电影本体与电影表演》、《电影的现代性与银幕表演》、《电影结构的突破与创新》、《电影时空的艺术力量》、《淡泊中边走边唱》、《让灵魂追赶躯体》、《银幕美的探索》等。为电影表演学科带头人,提出“银幕表演三圈论”,“表演创作思维三种模式论”等。1992年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荣誉”。创作影视剧本:《北京人》、《黎明奏鸣曲》、《缓期执行》、《雾》、《虹》、《疯狂歌女》等15部(均拍摄发表)。导演影视作品:《往事如烟》、《雪花静静地飘》、《初升的太阳》、《超越情感》、《红舞鞋》等10部。其中《死神与少女》获“瓦尔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新时期人道主义精神奖”、“奋发 进步 文明”铜牌奖等。《多梦时节》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1989年度“华表奖”、第三届“铜牛奖”、艺术追求奖等。《寒夜》、《欲火焚心》选送“戛纳”、“南特”国际电影节展映。导演话剧:《悲悼》、《北京人》、《烟熏橡木》、《被埋葬的孩子》、《被残害的人》、《暗恋桃花源》等10部。历任第11、14、20届“金鸡奖”,1994年度“华表奖”,第3、4届“金桥奖”,电影百年“世纪杯奖”等评委。
内容简介
本书强调了书中内容的对应性和有效性,强调了信息量的充分,务实与实用地解决了考生备考的心理准备问题,在心理上、观念上、方法上告诉和引导考生,对阅读招生简章、查询资料、思考报名,准备资料、填写志愿、自选项目、自选选题、如何应对、文字准备、事前辅导、命题准备、考场发挥、注意事项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均从考试的实际要求和考生的需要出发进行阐释。
本书系统论述和解决了考试的宏观认识和宏观指导的问题,突出了几项重要的考试观念和观点:
1)考试是一场竞争的PK,具有淘汰的性质,具有不可重复和逆转性,要想办法在考试的过程中,突出自己的个性优势与特点,充分注意扬长避短。
2)考试的过程关键是人,是人的心理状态和感觉,所有的题目是要做一些相应的准备,出题的目的对人来讲,是要通过解题了解人,我们要善于通过考试的解题,将本人的知识、才华、特点充分地表达出来,即便是自选的朗诵、歌唱、形体,都要能充分展示个人的优势与特点。
3)考生要注意吸引、感动和征服考官,考试的过程防止应付,避免大众化、概念化、一般化与雷同化,争取与众不同。考试的过程是教师观察考生、了解考生的过程,更是考察考生基本表演潜质、素质的过程。
4)所有考生大都没有表演的经验,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关键是要看考场上能否表达出个人的特点、优势,考生的悟性、反应、信念、真实、真诚都比较重要,我们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考察考生的反应力、理解力、想像力、表现力,提高心理应变的能力,要有平和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5)在考试前,考生要充分、认真做好心理与专业的准备,考试的一次性和变化性,决定了考试的复杂性,我们要善于把握一年一次的机会,牢牢记住初试、复试、三试的内容、环节、目的、要求,所以,考生要全面掌握考试的信息,发挥特长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认真的准备。
6)准备小品的考试,是一个锻炼考生综合能力的考试,为节约考试时间,表演命题无论大小、命题无论集体个人,都是通过考试来观察单独的个人,考生要有心智去面对群体,要学会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注意不要被命题、集体、人数所束缚,尽一切可能在众多的表演中发挥出彩,脱颖而出。
7)告诫考生怎么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正、确地面对考试和竞争,怎样进行科学化的准备,如何正确地估价自己和看待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