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尤无曲,1910年生于江苏南通的一个教育世家,名其侃、号陶风、晚年自署钝老人。2006年5月13日仙逝。他5岁开始学画,1929年秋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科,得黄宾虹、郑午昌等诸师亲授,次年加入蜜蜂画社。1939年经海上实业家、大收藏家严惠宇先生举荐,赴北京拜陈半丁先生为师,主攻山水,兼学花卉、篆刻,滞京三年,得以饱览历代名画真迹,并与时贤名家游,艺事日进。1941年冬在京举办个展,白石老人为其订写了润例,一时驰誉京华。1942年至1952年寓居上海10年,临遍严惠宇先生所藏历代名画真迹。期间亲炙汤定之、秦曼青诸老,与刘伯年、潘君诺切磋绘事,被称为“云起楼三客”。
1952年回故里,潜心探索中国画之新局面。经过九十多年一以贯之地对中国山水画学习、研究、探索、创作,全面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成为当代画家中传统功力最深的画家,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的集大成者。自1979年起,三上黄山,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悟到“水”的重要性,画风一变,独创一派泼墨山水,先泼后画,加强水法运用,画出千变万化的“夺天工造物真魂魄”的新“水墨”山水。在创作理论上,创“笔墨水融”说,为中国2000年后的新千年水墨山水画发展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使中国山水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名符其实的“水墨时代”。
2000年以后国内诸多新闻媒体和专业美术刊物为其进行报道、介绍并发表大量作品被认为是继黄秋园、陈子庄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对新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和走向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2005年《秋山图》,同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其国画精品《双松图》。10月,央视《人物》栏目播放大型纪录片《水墨大师——尤无曲》。11月,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了《荣宝斋画谱》第一百八十辑《尤无曲绘山水部分》。12月,作品《梦回黄山》入选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从而,成为中国画艺术长链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与前贤后彦,共辉千秋。
从2004年3月起,尤无曲开始全面梳理自己一生的画作和相关资料,准备出版画册《尤无曲画集》,并亲自选编了初稿。画家范曾为《尤无曲画集》作序,题为《古道照颜色》。他在文中说,尤无曲老先生的艺术传承,追根溯源,他无疑是南宗山水画的最后的守护人。……绘画本是寂寞之道,尤无曲先生以他撄宁澹泊的心怀,不为物喜、不以已悲的品格,五十年来于寻常巷陌、斜阳草树中虔诚而静谧地在水墨世界之中游弋,笔自清华、格自高逸,那是一片般若之境,那是智慧的所在。五十年与世无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六十六章》)这是谢绝荣华,杜门却轨的隐士生活,于是,他在冥冥中与天地精神相往还,他的画是一首首王维式的诗,在水墨迷蒙处我们不禁高吟苏东坡:“识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的华章,同时为我中华文化之尚未沉沦于溷浊的泥淖而庆幸。这片水火不能侵,虎豹不能入的家园,原来是由几位隐士所捍卫,他们是:陶博吾、黄秋园、陈子庄和尤无曲……。
在生命的最后两三年,尤无曲的“笔墨水融”已达到前无古人的地步。细审其创作,笔与墨会,墨与水融,即成氤氲,笔墨变以往反复积、染、皴、点的老辣深厚为一种从容淡宕和平静穆,似乎没有了以泼为主或以写为主的区别了,其泼写浑融、泼墨破墨浑融,前景、中景、远景浑融,又不失丰富的变化,纯是圆融化合之境。在这里,一切都松活融通了,仿佛一切功力、技巧、匠心、人力等等完全消失了,只剩下一个大大的观念——笔墨水融。他将中国画用水的实践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开创了泼墨山水的新境界。中国画艺术在二十世纪发展至新世纪的艺术时期,涌现出了像尤无曲这样的艺术巨匠,充分证明了中国画艺术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纵观尤无曲的艺术生涯,他的艺术的最好发展时期,是在新时期,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同步。国运昌而文明盛,文明盛而艺运兴。尤无曲的艺术得以大成,充分证明了艺术家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时代命运紧紧相连这一真理。
尤无曲一生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不同的历史时期,他坚持发展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形成了他独有的“和谐文化观”。这种和谐文化观,使他在长达97年的生命里,“不与时人争名”,从而避免了诸多世务与艺术观点之争,得以全身心地投入艺术研究与创作,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他所倡导的“笔墨水融”说,在讲究笔、墨、水三法运用的同时,强调一个“融”字,让诸艺术元素和谐共处在同一个艺术时空里,形成整体的和谐而又物物鲜明,虽微亦显。
在这本画集里,除展现了尤无曲在中国山水画与花卉画上的艺术成就外,还汇集了尤无曲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画家的“诗画一体”的诗人而创作的诗作选《光朗堂诗选》,展现了尤无曲创作的部分盆景艺术杰作与金石书法等诸多方面的艺术成就。《画集》附有尤无曲先生小传与年表,是学习、研究尤无曲艺术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值得世界各国人士学习研究的艺坛巨著。尤无曲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和他“和谐文化观”派生出来的艺术观念密不可分的。当今世界,走向融合与和谐,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内容简介
通州尤氏与范氏可谓世交,先严子愚公对尤无曲先生人品艺术常有嗟赞,而先曾祖母姚倚云,曾有诗赠尤无曲先生姑母,称其"清澈胸无一点尘"。姚倚云为诗坛巨擘范伯子先生夫人,推重如此,足征尤氏家风迥乎俗尘,尤无曲先生之高洁人品,可谓其来有自。尤无曲先生又深受先姑祖父陈师曾先生之影响,衡恪陈师曾先生固晚清民初天下第一公子,为陈散原之子,范伯子之婿,其学养之深,为士林昕景仰。无曲先生虽未及见,然踵接前修,遂有大成。尤无曲先生已年届人瑞之龄,而身体健顽如少年,茶龄当不为上限,百龄更不为下限,尤先生为故国艺术祷,为通州荣誉祷,深祝先生青春常驻,芳馨永播。
从五岁习画到今年过九十,尤先生一直都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画笔,越画越感到中国画的博大,越画越能体验笔墨水变化的神妙和愉悦。尤先生认为中国画是世界艺术的高峰,目前中国画还没有达到顶点,它需要并能够继续发展。
艺术的发展总会带着时代的印记和特色,对中国画发展的悲观认识,只是这种观点的持有者并不十分清楚中国画发展的血脉和真正领会体味中国画所能表达的语言有多丰富和玄妙。而社会的动荡、变革,带来了几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断层,认识的肤浅和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时代风气的影响,也带来了对传统中国画的否认。因此对中国画发展前途悲观的论点、停止的论点、无所作为的论点都是不正确的。
目前就世界艺术的总体格局而言,中国画的地位还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高度,还需要中国的艺术家长期而不懈的努力。中国画在今后的岁月里,随着国力的强盛,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世界对中国文化、中国画了解的加强,将为中国画带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但不管将来中国画如何发展变化,有两点是不能少的,一是笔墨,二是人文精神。
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本,人文精神是中国画的灵魂,因而讲究笔墨和人文精神是中国画永恒的课题。尤先生是画山水画的,尤先生认为山水画是通过画家的性灵把握自然灵性的一种艺术实践,一个画家想在艺术上达到一个相当的境界,他必须先从塑造自己的性灵开始,这就是中国画家必须先是个学识丰厚的文人的缘故。而传统高境界的中国画家要有隐逸情怀、淡泊内涵,其实质就是与自然之道暗合,因为天工造物自然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无法速成,一个集大成的中国画家,必须有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通过对诸家诸法的长期修炼,集众善以为己有,并使造化与心源自然交融契合,从而达到所谓天人合一之境界。
限于篇幅,尤先生对画理讲三点:
1. 书为画之本。书法为绘画之根基,书法功力的深浅直接影响着画家的最终成就。
2. 笔墨水融。水是生命的本源,造化万物的生成都靠水来滋养,因而水与笔墨达到真正的相融,就能与自然之道妙合,夺天工造物之真魂魄,水是中国画生活之源。
3. 繁而透,空而厚,画之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