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吉士俊,1931年生。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小儿骨科学组组长,《中华骨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及《儿科急求杂志》编委。1992年荣获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颁发的林宗扬教育奖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小儿骨科专业30余年来,以先天性髋脱位、先天性马蹄内翻等病为重点,开展了基础与临床研究,1984年以来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项和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项。其研究成果“婴儿急性骨骺骨髓炎临床病理研究”,1990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提出了软骨管发病学说,创造性地应用粗隆关节形术治疗股骨头缺如,取得了满意效果。“先天性髋脱位治疗后股骨头缺血性坏血液动力学及演变规律”,1992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股骨头坏死的血液动力学充实了国外研究内容,使股骨头坏死率大幅度下降。“先天性髋脱位临床研究与病因探讨”1994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提出了本病是可以预防的新理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神经肌肉病理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本病的神经肌肉病因学提供了科学业依据。其先后培养硕士生7名,博士生11名。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统编教材的编写,主编《小儿外科手册》及《先天性髋脱位临床与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
内容简介
小儿占我国人口的1/3,小儿骨科疾病是多发病、常见病,尤其先天畸形中的四肢与脊柱畸形占相当大的比例,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脑瘫后遗症也随之增多,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儿童的健康与成长。一些疾病如发育性髋脱位早期治疗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延误治疗则可能导致终生残废,给患儿及家长带来极大痛苦,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因此,提高儿童健康素质及生命质量,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责任。
我国小儿骨科专业起步较晚,是一新兴学科,目前该专业仅在一些具有儿科学系的高等医学院校和一些骨科专科医院中设立,多数医院尚由成人骨科医师兼治。国外发达国家均有小儿骨科学专著,以指导临床,而我国尚感不足。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小儿骨骼系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解剖、生理等均具有发育期特点,治疗中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律,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外伤、炎症可造成骺板损伤,形成严重畸形和肢体短缩;脊柱侧弯的矫正还须选择适宜的年龄,年龄过小实行脊柱融合必然影响生长发育……。因此要求从事小儿骨科的专科医师掌握相关的理论与知识。为了提高我国小儿骨科专业的诊疗水平,迫切需要一本实用性强、具有指导意义的小儿骨科参考书。为此中华医学会小儿骨科学组组织国内该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撰写本书。《小儿骨科学》的问世必将推动我国骨科和小儿外科事业的发展。
本书结合小儿不同时期发育特点,重点介绍骨骺、骺板基础理论;小儿骨科检查法和特殊检查方法;四肢、脊柱先天畸形的诊断与治疗;各种骨骺疾病与发育异常;小儿创伤、感染、肿瘤;脑瘫后遗症和其他神经系统需要矫形治疗的疾患;各种遗传、代谢及内分泌所致的骨骼疾病,小儿骨科手术方法及康复疗法等。内容系统,论述深入,突出实用性,注重我国自己的经验与成就,全面反映小儿骨科的最新水平,读者从中可查阅到以往同类书籍中记述欠详或欠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