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你王翼、王导,堂史北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学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的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黑、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禊”。水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河边修禊。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读。作完了读,大家把诗收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序》,公推已微醉,他趁着酒意,拿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洋洋洒洒,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再,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法家都推《兰亭序》为“行书笔一”。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行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也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其中相同的字,也极尽变化,虽说不是很难但是表明了一个书法家的艺术自学。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于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信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