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陷阱题的总体特点是: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斗定很难,但其中一定以某种方式设置了很容易使考生形成错觉的知识障碍或能力障碍。这种障碍就是我们所说的“陷阱”,据此命制成的试题便是陷阱题。
由于各个学科的特点不同,命题所依据的背景不同,试题考查的角度不同等,陷阱题的表现形式也可能大不相同。尽管陷阱题的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千变万化,但我们通过对形形色色陷阱题的反复研究和比较发现,无论陷阱题怎样变化,它都大致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一是使常规问题非常规化,所谓使常规问题非常规化,就是指命题人通过对常规试题增加迷惑性信息或干扰性条件,使一个本来很简单的常规问题变得复杂化,从而诱导考生将简单问题进行复杂处理(对于这类问题,考生如果不能有效地排除冗长信息的干扰,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就会被命题者的“障眼法”迷住,最终掉入“陷阱”。)而一旦掉入这类“陷阱”,考生不仅会最终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而且还会为此浪费大量的时间。
二是使非常规问题常规化,与前面所说的使常规问题非常规化相反,使非常规问题常规化指的是,对一些本来不是很简单的非常规问题,命题人通过对试题条件的特殊处理,使其表面上变得像一个简单问题或常规问题,从而使考生忽略题中的某些重要信息或关键条件,对复杂问题进行简单处理,并最终得出错误结论。
三是使甲类问题乙类化。此种情形指的是,命题人本来是想考查A内容。却通过对题干或题设条件进行“陷阱”处理后,使之好像是考查B内容。考生若基础不扎实,辨别不仔细,思维不严谨,分析不全面,便会顺着命题人布下的陷阱,运用与B内容相关的知识和原理,一步一步地“陷”进去,并最终导致错误的结论。
四是利用考生的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指的是人们的一种思维倾向,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条件反射。在考试中。思维定势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帮助考生将考题内容与以前所学知识迅速联系起来,并在短时间内调集解决问题所需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并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但若运用不当,它便会误导考生掉入命题人所预设的陷阱,得出错误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