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马恒君,男,1944年1月出生。古汉语与古文献研究专家。现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副会长。潜心研究易经与玄学思想数十载。出版专著有《周易辨正》、《周易》(全文注释本)(本书被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为1992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周易正宗》、《庄子正宗》,以及与人合作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内容简介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前55l~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被当成显学,但又一直被当成诸子百家之一。在百家争鸣中,历史选择了孔子,到汉朝便登上了“独尊”的地位,被尊奉了两千多年,影响渗透到我国的方方面面,孔子也就成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是殷商后裔宋微子的后代。周灭商之后,分封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在贵族的纷争中被华督杀害,孔子的曾祖孔防叔为了躲避华氏的迫害,才迁居到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与颜氏徵在生孔子。孔子出生后,三岁上死了父亲,与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在年轻的时候,孔子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蓄息)等低微的小官,没有受到重视,孔子便开始了授徒讲学。到鲁定公时,孔子做过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主管司法)。定公十年孔子五十二岁,以大司寇身份代理相事,政治生涯到了巅峰时期,但时间比较短暂,因为与鲁国的实权派人物季氏政见不同,孔子离职去周游列国,先后到过齐、卫、宋、陈、蔡、楚,希望能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都没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专一办教育,整理文献。经孔子整理的文献有《诗经》、《尚书》、《礼》、《乐》,孔子还收集了各国史料,撰写了《春秋》。他的学生也累计达到三千多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这是孔子在历史匕最辉煌的贡献。
孔子有感于时代的混乱,力图建立社会的合理秩序。在对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他提出的仁,实际上是一种公益的思想,按公益的要求判定人道之当然,这就是义。义的秩序就是礼。他认为一个人最基础的道德就是孝和诚,把孝推广到人与人的关系中就是忠,把诚推广到人与人的关系中就是信。当然,时代不同,在判定怎样才算合理上,孔子与我们今天的认识会有不同,但他主张公益,提倡合理的原则并没有错,他的学说对我们建立现代文明仍有积极作用。要说孔子思想的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孔子受封建宗法制的局限,等级观念太强,二是对妇女的看法过于偏激。现代人读《论语》,这两点尤其应格外注意。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成书的。流传到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三种本子。东汉时期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校了其他本子,并作了注释,流传开来,成为一个公认的本子。之后给《论语》作注的人很多,影响较大的有三国时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宋朝的邢昺把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见解汇集成《论语注疏》,被收入《十三经注疏》里,除此之外,宋朝还有朱熹的《论语集注》。到了清代刘宝楠博采众家之长撰写了《论语正义》。我这次对《论语》的解读,依据的底本就是《十三经注疏》本和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本。在封建社会,《论语》是文人心目中的金科玉律,所以在注释中难免一些溢美曲说之辞。重新解读,一是想为现代人扫清文字障碍,另一个目的就是想抹去旧注在《论语》上外加的颜色。
现代人的注本,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影响较大,杨先生的注释甚为精审,大多数的讲法都可取。这次解读,篇章的划分也一依旧例,遵照不改。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杨先生在《导言》里说,《论语》“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连”。这就与《论语》的实际不大符合了。古今对《论语》的注释出了较多误会,恐怕主要也是因为这一点。真正的情况如何,还须《论语》的内证才更为可靠。
无论谁来解读《论语》,还是以还原孔子的真实面目为可贵。至于有些著作,从《论语》引出话题,申发开去,纵横捭阖,畅谈精深的道理,那又是另一种有价值的大作了。我国原有“五经注我”的传统,这也无可厚非。请读者自己去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