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凡介绍礼仪的书在述及“礼”的起源时,都会从我国“礼仪之邦”的称号发凡起例。顺着这个思路延伸,得出的却是并不同归的殊途。一是认为“礼”本质上是“治人之道”,理由是它起于古代的鬼神信仰,从开始就让人心存奴性。时代向前发展,“礼”由敬天畏神到“三纲五常”,再进化到现代的各种礼仪规范,内容变了,却没有改变它对人约束的本质。这种观点突显礼仪的外在形式和强制性。另外一种看法同样也从孔子处探源,但认为礼仪滥觞之初衷决非为了“治人”,而是为了倡导君子之道,强调礼仪是对人德行气质的一种熏陶。说到底,是要通过“礼”让人从内心生发出崇高,形之于外,就是彬彬君子之风。
我倾向于第二种理解。但几千年过去,当年孔子为了孕育君子之风而倡导的祭祀、孝悌、婚丧及日常生活的种种礼仪规范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诸如“三年之丧”,假如流传至今,必定被诟病为虚伪至极的陈规陋习,孰不知当初孔子是想通过守孝三年的外在形式来培育真正的怀念之心。再比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果真有人躬行践履,不被耻笑为“小资”或“穷讲究”才怪。而那些“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标准,放到当下更显得不识时务。所以说,没有了内容的风骨,当初的礼仪不过是陈年的碎片,徒具形式而已。
在这样的思考之下,这本小书应运而生。我们说,任何一本礼仪书都应当对现代中、外礼仪常识做详尽而正确的介绍,这是由礼仪本身的实用性质决定。但一本好的礼仪书应该不尽于此,尤其与为人师者有传道受业解惑同等之功用的教材,更要在传授礼仪常识的同时,探源礼仪功用的起兴,使学生不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表演或者外交的形式,而是把它作为自我修养的载体。这本以大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它凡九章,既讲礼仪规范,又述文化起源,还注重图文并茂的现场效果,尤其海员礼仪一章,很适合海事专业院校大学生或海事相关从业者使用。而有别于其它同类教材的是,在注重实用性的基础上,它还从文化源头方面对礼仪进行了延伸,我认为这点最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