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张旭春副教授任所长。他1989年7月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英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4年7月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英语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第二外语为法语。
1997年4期的《东方丛刊》发表了他独撰的《"那飘逝的是永恒的":论审美体验与诗意小说的本体意义》,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5期全文转载。《国外文学》1998年3期发表了他独撰的《德里达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解构》,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11期全文转载。《国外文学》1999年4期发表了他独撰的《现代性:浪漫主义研究的新视角》,《新华文摘》2000年2期摘要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5期全文转载。另有他独撰的《革命·意识·语言:英国浪漫主义研究中的几大主导范式》和《话语冲突:自我与他者之间》分别刊载在2001年1期《外国文学评论》和1998年3期《东方丛刊》上。
张旭春副教授还负责重庆市教委资助项目和四川外语学院科研项目政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政治化:现代性视野中的中英浪漫主义思潮(专著),批准经费1.8万元,计划于2002年12月完成。
他分别指导英美文学方向2名1999级、6名2000级、2名2001级研究生,均在读。
自2000年起,张旭春副教授为二年级研究生开设了每周2学时的西方古典文学批评史课。
内容简介
《政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政治化》是旭春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之上修改扩充而成的。该书耗时六年、思想历经几变,是一部非常严肃而勤勉的学术著作。
事实上,旭春这本书孕育于9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论争之中。在当时学术界围绕着有关现代性的一些模糊概念争执不休的时候,旭春却另辟蹊径,着重思考浪漫主义与现代性的关系这个国内学术界很少有人注意的问题。
旭春认为,作为一种文学和美学运动的浪漫主义,在东西方语境中都是以主体性原则的确立为核心的,它是现代性工程的产物;但是在现代性工程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中英两国的浪漫主义思潮又因其各自具体的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分别呈现不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