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于志刚,1973年生,河南洛阳人。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02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出版《刑罚消灭制度研究》、《计算机犯罪研究》等个人专著七部;主编、合著《计算机犯罪比较研究》等作品多部;在法学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内容简介
对于计算机犯罪接续研究的兴趣,源于网络空间独有的虚拟性引发的虚拟犯罪。虚拟性的现实存在及其被恶意利用,客观上已经不容忽视。但是,可能是基于多数刑法学者对于网络空间的习惯,因此对于网络虚拟性的刑法效应熟视无睹。或许正是基于此,“虚拟性”对犯罪行为的异化作用,以及对刑法传统理论和传统法条的冲击,刑法理论界少有关注。
笔者虽然一直在思考虚拟性对于刑法理论和法条规则的潜在影响,但是,缺乏立法认可、实际判解和理论共鸣的思考,对于个论性问题的研究而言,进展是缓慢的。在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和监管人员进行的探讨和对话中,恶意技术行为的类型和泛滥现状,令人深思,并加深和促进了笔者对此类问题进行刑法定性分析的兴趣和决心。
我国台湾地区针对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犯罪的首例刑事判决,以及美国法院对虚拟“性”犯罪的首宗刑事判决,对于本书的完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书对于所涉及专题的研究,已经尽可能带有一定的前瞻性,然尔源于技术现实的思考,以及基于学科限制而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的缺乏判断感,导致本书形成的结论或许对目前的刑法理论、立法及司法可能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