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西周青铜器文物珍品——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曾轰动一时。而这块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有人认为作器者为夨,又称作夨人盘。传清乾隆初年于陕西凤翔出土。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 。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清康熙时,扬州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於扬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铸此盘,也有铭文拓本传世。嘉庆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寿时,新任两江总督阿毓宝从扬州盐商购得此盘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逊清内务府清查时,发现於养心殿库房。
《散氏盘铭》书法迥异于其他青铜器铭文书法的结构形态特征。简略去已成常式的修长结构中的装饰性“垂脚”,将贯常的纵势改为横势,使居上的重心下移,不断打破结体中的对称和平衡,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大胆的独造。这独造的形态,洗却了庄严的庙堂气、华贵的装饰性,造就了青铜器铭文书法中又一派风神——敦厚朴实的山野气。
盘铭文书法字不就行列而自成行列。各字大小疏密,全依本相,无一画平,无一字正,然又似一不在绳墨之中,在理性与情感的冲突中,一派苍茫,真气弥漫。